文丨郭金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對于日本抱有復雜的情緒。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政府與民眾相互之間的交流源遠流長,既有守望相助的溫情時刻,也有兵戎相見的慘痛經歷。然而,對于這樣一個重要的鄰國,除了少數專門從事國別研究的學術界同仁,國內對日本似乎普遍缺乏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一些道聽途說的逸聞趣事,甚至還有一些以訛傳訛、人云亦云的刻板印象和認知偏見。這顯然不利于我們真正了解日本從貧困到富裕的發展經歷,并且從中汲取有益的經驗。由哥倫比亞大學的伊藤隆敏和東京大學的星岳雄這兩位日本經濟學家撰寫的《繁榮與停滯》,深入、細致、全面地介紹了從二戰之后直到21世紀第二個十年末期,日本經濟實現起飛、趕超以及趕超之后的經歷,作為一本嚴謹而權威的學術著作,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上述空白。
實際上,與歐美等原發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日本似乎是一個更值得我們借鑒經驗并汲取教訓的重要案例。日本是后發國家實現經濟趕超的成功范例。大約在一個半世紀以前,中日兩國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之下,幾乎同時走上了迂回曲折的現代化之路。經過明治維新以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在一戰之前,日本成功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但在二戰期間,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不僅使亞洲各國深受其害,也使本國民眾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各類資本損失殆盡。二戰以后,日本充分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和之前積累的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創立了一套適合趕超的經濟制度,經過三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從一個貧窮的低收入國家躍升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日本經濟趕超的經驗先后被亞洲四小龍、東南亞國家和中國借鑒和模仿,形成了經濟發展的“東亞模式”,使本地區的發展績效明顯優于其他欠發達地區。這種發展模式的優勢及其可能存在的弊病,引發了很多的學術爭論,時至今日仍懸而未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體與日本的發展模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日本的經歷能夠發揮重要的他山之石和前車之鑒的作用。
二戰以后,日本經歷了比較完整的經濟趕超歷程,但是在實現趕超之后,20 世紀90 年代經濟泡沫的破滅使其出現了長期經濟停滯,即所謂的“失去的20 年”,其中有諸多經驗和教訓值得借鑒。日本的經濟趕超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在20 世紀50 年代初期,日本人均收入不到美國的20%,后發優勢和增長潛力較大,從而在20 世紀50 年代中期至70 年代中期實現了年均10% 的高速增長。20 世紀70 年代中后期,日本人均GDP 已經接近美國的60%,此后又實現了近十年年均5% 左右的中高速增長。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日本人均GDP 已達到美國的80% 以上。此后,隨著經濟泡沫的破滅,經濟增速不足1%。在經濟趕超的過程中,日本經濟增長表現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三個階段經濟增速的變化并不是一個平穩的過程,而是在短短的一兩年之內,增速就陡然下降,這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了比較大的沖擊。為了應對這一沖擊,政府和民眾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從總體的效果來看,經濟沒有出現嚴重的衰退,社會秩序和福利水平保持了穩定,應對還是相對較為成功的。與之類似的,中國經濟在2010 年邁入中高收入階段以后,經濟增速由之前的10% 降至6% 左右,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后發優勢的減弱,增長潛力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因此,我們也應當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增速下滑可能引發的經濟社會沖擊。另外,日本經濟增速出現兩次明顯下滑時,人均收入分別相當于美國同期的60%和80%,而我國當前的人均收入僅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如何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盡可能延長中高速增長的時間,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趕超過程中,日本經濟一些特點鮮明的制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比如主銀行制、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政府與企業之間密切的關系與積極的產業政策等,但是在趕超階段結束以后,這些制度成為轉型、創新和增長的掣肘。這啟發我們,在一些特殊的發展階段,某些特殊的制度和政策可能發揮特別的作用,但是從更長的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來看,這些特征并不是固有的和普遍的。在其適宜的發展階段結束以后,只有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重大的結構性改革,才有可能實現經濟模式的成功轉型。這正是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趕超結束以后的經歷,主銀行制開始松動,年功序列和終身雇傭讓位于更為靈活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政策逐漸代替產業政策。一個更符合標準經濟理論的更為“正?!钡慕洕贫?,是日本經濟向發達經濟體趨同后的必然結果,而這本身未必就不是一種成功。
日本與中國有著相似的文化和社會傳統。日本歷史上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較大,即使在明治維新以后,儒學也是日本社會轉型的三種主要思想淵源之一。在經濟趕超階段,日本一些獨特的經濟制度和政策措施,在中國過去和現在的經濟體制中也有映照。這種相似性能夠使我們從日本的經驗中得到特殊的啟發。畢竟,雖然兩國基本國情和發展歷程都有諸多不同之處,但是從根本上來講,兩國都要經歷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全面轉型。中國不僅要應對經濟增速明顯下滑的挑戰,而且也要面臨日本以前和現在亟待解決的其他一些經濟社會問題。充分汲取日本的經驗和教訓,有助于避免重蹈日本增速急劇下降和長期停滯的覆轍。
僅舉幾例。其一,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日本經濟增速下滑,而金融自由化又使得廉價信貸不斷擴張,從而催生了巍巍壯觀的資產泡沫。央行的緊縮政策導致了股市和地產泡沫的破滅,引發銀行業不良貸款激增,爆發了銀行業危機,出現了長達20 年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停滯。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失誤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我們有必要從中汲取教訓。其二,與其他東亞經濟體一樣,日本生育率低下,人口老齡化問題極為嚴重,這是導致其經濟長期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近年來日本生育率有所回升,這一現象及其原因值得關注。其三,隨著日本經濟的崛起,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與美國爆發了激烈的貿易沖突,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國內輿論將其歸因于美國的霸權。但是,日本通過一系列的談判,對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進行管控,同時,政府也有意識地利用外部壓力來推動國內的結構性改革, 削弱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勢,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如何更好地應對日益嚴重的貿易沖突,日本的經驗也值得研究。
本書兩位作者是日本經濟領域的知名學者。伊藤隆敏教授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日本的一橋大學、東京大學等著名學府,并于2004—2005 年擔任日本經濟學會主席。他還曾擔任日本財務省負責國際事務的副財務大臣、首相經濟與財政政策顧問,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高級顧問。星岳雄教授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斯坦福大學、大阪大學和東京大學。嚴謹的學術訓練、豐富的政策經驗以及長期從事相關領域的研究,使作者對日本經濟的歷史經驗、主要特征、運行機制、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應對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本書是對日本經濟全景式的描述和解釋,適合對日本經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和專業人士。
本書深入、細致、全面地介紹了日本經濟從二戰后至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發展與轉型歷程,特別是通過高速增長實現起飛和趕超,應對經濟崛起之后的貿易沖突、增速下降和人口老齡化,泡沫經濟的產生、破滅與“失去的20年”,以及之后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這有助于了解日本從貧困走向富裕的整個發展歷程,并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嚴謹的學術訓練和豐富的政策經驗,使本書兩位作者對日本經濟的歷史經驗、主要特征、運行機制、面臨的挑戰與政策應對有著深刻的認識。本書是對日本經濟發展歷程全景式的描述和解釋,適合對日本經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和專業人士閱讀。

作者:伊藤隆敏 星岳雄
書號:978-7-5217-4166-7
定價:158.00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譯者:郭金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