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qzwdg"></dd>
  • <dd id="qzwdg"></dd>
    <nav id="qzwdg"><big id="qzwdg"></big></nav>

  • <dd id="qzwdg"></dd>
  • <rp id="qzwdg"></rp>

    <button id="qzwdg"><object id="qzwdg"></object></button><dd id="qzwdg"></dd>
    <dd id="qzwdg"></dd><dd id="qzwdg"></dd>
    正在閱讀:

    王永欽:為應對國際貨幣大變局,中國應改進國債與貨幣發行方式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王永欽:為應對國際貨幣大變局,中國應改進國債與貨幣發行方式

    建議增加國債發行,而且是穩定的國債發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2022年年初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幾天后西方國家就迅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全球制裁數據庫顯示,過去近30年來,以美國為首,包括歐盟和聯合國,在全球實施的制裁數量在持續增加。但這次不太一樣,制裁措施中包括了凍結很大一部分的俄羅斯外匯儲備,意味著美國把金融工具化、武器化了,特別是在金融制裁方面。

    俄羅斯也主動減少了國內對美元的需求。俄烏沖突后,美元在俄羅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中的占比,已經從2018年前的約30%,減少到了不到10%。

    實際上,不僅俄羅斯,很多國家如巴西、巴拉圭、加拿大等,近年來也都在降低美元資產的比重。從1999年至2021年,美元資產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比重下降了12%左右,降幅明顯。下降的部分由非傳統貨幣來替代,即除美元、日元、英鎊、歐元之外的貨幣。也有一些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像巴西、智利、愛爾蘭,增加了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持有。

    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機會:人民幣能不能作為計價資產?不管是對國際貿易還是對國際金融,這里面都蘊含著很大的機遇。

    一種看法認為,替代貨幣中的韓元、瑞士法郎等邊緣貨幣,本身也是依賴美聯儲的,背后還是由美元托底的。所以,美元的地位依舊很重要。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美元不僅僅是美國的貨幣,還是國際結算貨幣、國際金融貨幣,以及大宗商品定價貨幣,其抵押品不僅限于美國的信用、稅收,還包括國際大宗商品等。因此,公平地講,到目前為止,美元的主導地位還很難被撼動。從圖1可以看出,俄烏沖突后,美元的地位并沒有下降。

    來源:IMF。

    從國際金融角度來看,國際的貨幣多元化可能也只是表面現象。經濟學史領域的知名專家美國學者亞當·圖茲Adam Tooze)就認為,對于貨幣互換安排(Currency Swap Lines的國家來說,多元化并沒有發生。而且,如果地緣政治越來越動蕩,大宗商品和能源行業的產業鏈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布局將重新回到美國。事實上,這樣的跡象已經出現了。貿易背后也有結算體系,所以這種轉移也會對貨幣產生影響。

    關于金融體系的未來,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認為,美元仍將是主要的全球貨幣,但在不同貿易集團之間可能會出現小型的貨幣集團。美元的主導地位有著三個特征:安全性、流動性(在岸和離岸美元的市場深度)和相對健全的法律體系。目前,跨境支付中主要是美元、歐元和英鎊,人民幣占比非常少。

    華爾街極負盛名的瑞信明星策略師佐爾坦·鮑茲(Zoltan Pozsar)則認為,全球貨幣體系將圍繞大宗商品進行重塑,美元將失去其主導地位。但我認為他的觀點有失偏頗。

    那么,中國又是什么情形呢?在2014年之前,中國90%的基礎貨幣發行是外匯占款;2014年之后,央行啟用了新的貨幣政策來代替外匯占款發行貨幣,開始接受國內的公司債、國債等來創造基礎貨幣。

    目前利用美元外匯作抵押發行貨幣的大國是很少的,中國幾乎是唯一的,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順周期傾向:過去和美國關系密切、GDP增速也比較高的時候,貨幣發行也比較多。經濟越好貨幣越多,就會導致中國經濟過熱、泡沫化嚴重。央行想了很多辦法來化解,但仍然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如圖2所示,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新型貨幣政策創造的25%的基礎貨幣替代了原來的外匯占款,但中國仍有很高比例的基礎貨幣發行依賴外匯占款。

    來源:Fang, Wang, and Wu(2020)。

    美國國內的金融企業,其30%的資產是本國資產和本國國債。如果金融體系中的國債占比較少,那么影子銀行就會來替代,不管怎么樣,在美國,它的比重幾乎都是30%左右(圖3),這里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的國債(政府債),另一部分是影子銀行創造的金融資產(金融債)。

    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債發行量遠遠小于美國。所以我建議,中國應該增加國債發行,而且是穩定的國債發行。另外,中國的國債發行缺乏規律性,有時高、有時低,沒有發揮安全資產的作用,這也影響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來源:Gorton, Lewellen, and Metrick (2012)。圖中所示為安全資產(政府債+金融債)/總資產,總資產定義為美聯儲資金流量表(Flow of Funds)中各部門持有的總資產。

    國債發行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可以替代外匯占款。圖4繪制了美國的國債與美元的關系。美聯儲購買國債來實現貨幣供給和債務貨幣化,兩者關系幾乎是一一對應的。

    來源:Jiang, Krishnamurthy, and Lustig(2018)。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如果用貿易量畫一個網絡圖(圖5),中國和美國是旗鼓相當的貿易大國。但如果看金融量的網絡圖(圖6),大體量的是美國,中國是藍色的小點,從體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比中國香港還要小。在國際金融的地位中,中國大陸還比不上中國香港,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來源:Rey(2019)。
    來源:Rey(2019)。

    中國應該抓住歷史機遇,盡可能建立一套比較好的國債發行體系,考慮以國債作為抵押品的貨幣發行方式。推動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盡可能地多元化,結算方面也是一樣,鼓勵和引導“一帶一路”沿線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更多地推動大宗商品以人民幣計價,這樣就會解決中國的很多問題。

     

    (本文根據作者在香蜜湖國際金融與灣區發展系列研討會:“應對金融制裁:香港面臨的挑戰與選擇”圓桌會議上的發言實錄整理而成。經作者確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王永欽:為應對國際貨幣大變局,中國應改進國債與貨幣發行方式

    建議增加國債發行,而且是穩定的國債發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2022年年初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幾天后西方國家就迅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全球制裁數據庫顯示,過去近30年來,以美國為首,包括歐盟和聯合國,在全球實施的制裁數量在持續增加。但這次不太一樣,制裁措施中包括了凍結很大一部分的俄羅斯外匯儲備,意味著美國把金融工具化、武器化了,特別是在金融制裁方面。

    俄羅斯也主動減少了國內對美元的需求。俄烏沖突后,美元在俄羅斯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中的占比,已經從2018年前的約30%,減少到了不到10%。

    實際上,不僅俄羅斯,很多國家如巴西、巴拉圭、加拿大等,近年來也都在降低美元資產的比重。從1999年至2021年,美元資產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比重下降了12%左右,降幅明顯。下降的部分由非傳統貨幣來替代,即除美元、日元、英鎊、歐元之外的貨幣。也有一些國家,特別是新興國家,像巴西、智利、愛爾蘭,增加了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持有。

    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機會:人民幣能不能作為計價資產?不管是對國際貿易還是對國際金融,這里面都蘊含著很大的機遇。

    一種看法認為,替代貨幣中的韓元、瑞士法郎等邊緣貨幣,本身也是依賴美聯儲的,背后還是由美元托底的。所以,美元的地位依舊很重要。作為一種特殊資產,美元不僅僅是美國的貨幣,還是國際結算貨幣、國際金融貨幣,以及大宗商品定價貨幣,其抵押品不僅限于美國的信用、稅收,還包括國際大宗商品等。因此,公平地講,到目前為止,美元的主導地位還很難被撼動。從圖1可以看出,俄烏沖突后,美元的地位并沒有下降。

    來源:IMF。

    從國際金融角度來看,國際的貨幣多元化可能也只是表面現象。經濟學史領域的知名專家美國學者亞當·圖茲Adam Tooze)就認為,對于貨幣互換安排(Currency Swap Lines的國家來說,多元化并沒有發生。而且,如果地緣政治越來越動蕩,大宗商品和能源行業的產業鏈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布局將重新回到美國。事實上,這樣的跡象已經出現了。貿易背后也有結算體系,所以這種轉移也會對貨幣產生影響。

    關于金融體系的未來,IMF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認為,美元仍將是主要的全球貨幣,但在不同貿易集團之間可能會出現小型的貨幣集團。美元的主導地位有著三個特征:安全性、流動性(在岸和離岸美元的市場深度)和相對健全的法律體系。目前,跨境支付中主要是美元、歐元和英鎊,人民幣占比非常少。

    華爾街極負盛名的瑞信明星策略師佐爾坦·鮑茲(Zoltan Pozsar)則認為,全球貨幣體系將圍繞大宗商品進行重塑,美元將失去其主導地位。但我認為他的觀點有失偏頗。

    那么,中國又是什么情形呢?在2014年之前,中國90%的基礎貨幣發行是外匯占款;2014年之后,央行啟用了新的貨幣政策來代替外匯占款發行貨幣,開始接受國內的公司債、國債等來創造基礎貨幣。

    目前利用美元外匯作抵押發行貨幣的大國是很少的,中國幾乎是唯一的,這就造成了很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順周期傾向:過去和美國關系密切、GDP增速也比較高的時候,貨幣發行也比較多。經濟越好貨幣越多,就會導致中國經濟過熱、泡沫化嚴重。央行想了很多辦法來化解,但仍然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如圖2所示,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新型貨幣政策創造的25%的基礎貨幣替代了原來的外匯占款,但中國仍有很高比例的基礎貨幣發行依賴外匯占款。

    來源:Fang, Wang, and Wu(2020)。

    美國國內的金融企業,其30%的資產是本國資產和本國國債。如果金融體系中的國債占比較少,那么影子銀行就會來替代,不管怎么樣,在美國,它的比重幾乎都是30%左右(圖3),這里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國家的國債(政府債),另一部分是影子銀行創造的金融資產(金融債)。

    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債發行量遠遠小于美國。所以我建議,中國應該增加國債發行,而且是穩定的國債發行。另外,中國的國債發行缺乏規律性,有時高、有時低,沒有發揮安全資產的作用,這也影響了人民幣的國際化。

    來源:Gorton, Lewellen, and Metrick (2012)。圖中所示為安全資產(政府債+金融債)/總資產,總資產定義為美聯儲資金流量表(Flow of Funds)中各部門持有的總資產。

    國債發行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可以替代外匯占款。圖4繪制了美國的國債與美元的關系。美聯儲購買國債來實現貨幣供給和債務貨幣化,兩者關系幾乎是一一對應的。

    來源:Jiang, Krishnamurthy, and Lustig(2018)。

    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如果用貿易量畫一個網絡圖(圖5),中國和美國是旗鼓相當的貿易大國。但如果看金融量的網絡圖(圖6),大體量的是美國,中國是藍色的小點,從體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比中國香港還要小。在國際金融的地位中,中國大陸還比不上中國香港,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來源:Rey(2019)。
    來源:Rey(2019)。

    中國應該抓住歷史機遇,盡可能建立一套比較好的國債發行體系,考慮以國債作為抵押品的貨幣發行方式。推動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外匯儲備盡可能地多元化,結算方面也是一樣,鼓勵和引導“一帶一路”沿線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更多地推動大宗商品以人民幣計價,這樣就會解決中國的很多問題。

     

    (本文根據作者在香蜜湖國際金融與灣區發展系列研討會:“應對金融制裁:香港面臨的挑戰與選擇”圓桌會議上的發言實錄整理而成。經作者確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欧美黄片国产黑人,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本免费av无码专区一区,亚洲av综合色无码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