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道氏技術(300409.SZ)在三季度虧損上億元后,實控人提出了減持計劃。
11月6日晚間道氏技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榮繼華計劃以大宗交易和集中競價的方式減持不超過1453.27萬股公司股份,減持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5%。其目前共持有公司股份1.3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3.18%。
道氏技術11月7日股價微漲0.49%,最新收盤價16.38元/股。以此計算,榮繼華套現規模約2.38億元。實控人的減持計劃不免讓投資者對道氏技術的業績前景心生疑慮。
三季度暴雷,毛利率史上最低
此次計劃減持之前,榮繼華曾于2021年6月期間多次減持854.95萬股,套現約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上次減持均價為11.69元/股,榮繼華減持完畢后,道氏技術股價在兩個月的時間里完成了翻倍之旅,最高一度沖至34.82元/股。
榮繼華并未吃到這波上漲紅利,不過道氏技術董事王海晴,董事、總經理張翼則抓住了機會,精準高位套現。王海晴減持均價為28.97元/股,張翼減持均價為26.17元/股,較實控人榮繼華上輪減持均價高出一倍不止,且較道氏技術當下股價高出不少。
公告表示,榮繼華此次減持原因為個人資金需求。截至2022年11月2日,榮繼華已累計質押4722萬股,占其直接持股35.04%。
在剛過去的第三季度,道氏技術因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原因出現業績暴雷。
三季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道氏技術營收52.86億元,同比增長14.88%;歸母凈利潤1.51億元,同比下降66.09%。其中第三季度營收15.62億元,同比下降14.62%;歸母凈利潤虧損1.25億元。這是公司上市以來第二次出現單季虧損,且虧損金額最高。
道氏技術公告,第三季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8819萬元,導致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相應減少6956萬元。
“2022年鈷、鎳產品價格的波動,而公司從原料采購到產成品出貨需要一定的周期,價格的下跌導致了原材料和未售產品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值?!钡朗霞夹g對此解釋稱。
道氏技術銷售毛利率也降至歷年最低值。
上半年,道氏技術銷售毛利率已降至20%關口,三季度過后,前三季度銷售毛利率已降至17.29%,較幾年前的超30%的毛利率已差距甚遠。
激進擴產,在建工程大增超2倍
實控人計劃減持的道氏技術前景究竟如何?
道氏技術原為陶瓷材料企業,近年跨界進入鋰電材料、碳材料業務,目前主要從事“碳材料+鋰電材料+陶瓷材料”三大板塊業務。鋰電材料逐漸成為公司的核心戰略業務,其營收占比已過半。
上述業務,道氏技術均在進行產能擴張。
道氏技術碳材料業務運營平臺為佛山市格瑞芬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格瑞芬”),在今年6月引入比亞迪戰投,進一步綁定大客戶。目前,已形成“青島+江門(古井和恩平)+龍南+蘭州”四大生產基地。
中報顯示,碳材料業務方面,青島基地已形成年產2萬噸導電漿料產能;江門基地已形成年產2萬噸導電漿料產能和年產1000噸粉體產能;龍南基地已形成年產1000噸碳納米管粉體提純產能和年產3,000噸NMP回收產能。
在此基礎上,江門基地規劃2022年下半年擴建年產2000噸粉體產能,龍南基地規劃2022年下半年擴建年產2000噸碳納米管粉體提純產能。
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蘭州基地,子公司格瑞芬擬60億元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碳納米管粉體、3萬噸碳納米管漿料(含相關產業鏈配套)和15萬噸硅碳、石墨負極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生產項目。
鋰電材料業務方面,道氏技術已形成“英德+龍南+蕪湖”三大三元前驅體生產基地,并配套鈷鎳鹽產線。
陶瓷材料業務,公司陶瓷釉料的產能為40萬噸,陶瓷墨水產能3.5萬噸。
道氏技術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隨著下半年一部分項目建設完成,公司的產能將有所提升。
瘋狂擴產之下,道氏技術在建工程激增。今年初,在建工程4.59億元;今年中報,在建工程大增超7億元增至11.85億元;今年三季度末,這一指標再度飆升至15.96億元,較年初上升247.85%,占總資產比例已上升至14.18%。
原材料價格波動之下,道氏技術也計劃加大對原材料的儲備。
6月13日道氏技術計劃在印度尼西亞設立合資公司,計劃投資不超過10億元,建設年產2萬噸高冰鎳項目,以期降低公司高鎳三元前驅體產品的原材料成本。
除此之外,中報顯示鋰電材料業務配套基地方面,剛果(金)已有1.2萬噸電解銅和0.2萬噸金屬量鈷中間品產能,正在新建年產電解銅2萬噸和鈷中間品0.3萬噸金屬量的項目,預計2022年年底投產。投產后非洲剛果(金)基地將形成年產電解銅3.2萬噸和鈷中間品0.5萬噸金屬量總產能。
華鑫證券研報認為,道氏技術加碼三元前驅體一體化布局及產能擴張,并引入戰投強化碳納米管業務未來成長預期。此外,公司擴張能力邊界,布局硅碳等負極材料及石墨化產能,不斷向鋰電材料平臺邁進。
不過二級市場并不買賬,道氏技術股價近期已跌至一年來新低,此次實控人的減持計劃令股價繼續承壓。
評論